MDCS | 马大与中国

  历经近三年疫情的挑战,整个世界的格局面临着巨变,我们也重新站在了历史新的转折点。在这场让人始料不及的全球疫情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人类个体的渺小与脆弱。但挫折的来临,有时象征着一种契机。它可能借着颠覆现行秩序,把人带到更宽阔的世界去。作为新世纪青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大华人学子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回溯过往一百零七年间马大与中国的点滴滴,我们不敢忘记先辈们的努力。我们时刻审视自己,面对人潮我们时刻告诫自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亦或者独身一人时常常提醒自己:“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当从先辈的手中接过旗帜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使命与征程随即开始———力求站在大洋彼岸为中美两国的沟通与交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续煎春茶,同异共华。”

马里兰大学与中国的情谊源远流长。早在1915年,就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陈纯钧在此求学。从那时起,马里兰大学一直积极地致力于推动建设性的中美关系:20世纪40到60年代,马里兰大学组织开展了大量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价值理念的传播;1972年,著名的“乒乓外交”在马里兰大学科菲尔德体育馆成功举办,这也被誉为“乒乓外交”最重要的一站;中美建交后,马里兰州和安徽省最早提案建立友好姊妹省州,结好40年来,安徽省和马里兰州始终坚持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维护和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冠疫情爆发后马里兰州和安徽省之间的医疗物资捐赠在双方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友好关系的推动下,马里兰大学与中国的合作日益增多,相继设立了美华中心(现中国事务办公室)、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孔子学院及马里兰国际孵化器等多个合作机构,并开展了为数众多的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在前马里兰校长Dan Mote的努力下,马里兰大学在其任期中(1998-2010)对中美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2004年11月17日,经Mote的奔走,马里兰大学与中国南开大学签署协议,即在马里兰大学建立北美洲第一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同时,它也是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正是马里兰孔子学院的建立,让汉语及中国文化在海外舒枝展叶,并涌现了一大批后继而来的分院。在之后的16年里马里兰大学一直处于该项目的全球领导地位。孔子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师活跃在马里兰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十个社区,同样马里兰大学在民间与学术界也成为增进中美关系的积极案例。 

  2009年马里兰国际孵化器成立,为24余家中国企业提供场地。一直以来,马里兰大学不断与中国高校和研究院开拓研究项目、展开合作,致力于解决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复杂问题。与此同时,马大与中国高校还进行着大量交换项目。随着CI项目(为重度听力损失人员提供临床服务、研究和培训)的开展,相关会议在世界各地也随之举办,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人受邀积极参与并进行深刻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在有幸参加其中几届会议之后,Dan Mote表示能够为巩固中美之间的伙伴关系尽一份力量感到自豪。鉴于Dan Mote对两国关系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获得了来自中国的奖项,会见了中国最杰出的领导,并进一步讨论了推进两国互惠互利的发展方向。此后,Dan Mote每年都会到访中国。通过访问,他收获了来自中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尊重,并在中国收获了最真挚的友谊。

  然而美好止于丰饶处。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马大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几度中断,先辈们一百多年来所付出的努力面临着功亏一篑的结局。Dan Mote也表示马里兰大学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由世界之巅变得聊胜于无,这是中美两国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许多其他受益于与会国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国家的巨大损失。早在1955年4月18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时就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更应当顺历史趋势,让两国思想互相渗透,延展,迸发出美的焰火。如今我们作为当代马大华人学子,我们应顺遂千百年来所依循的道路,成为下一位在千山夜雨中拧亮玻璃吊盏的人。回忆与历史长明,让我们期待世界各国共客马大,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撰文/ 姜逸飞 侯胜泽

排版/ 陈有为

作图/ 罗琳 孙可滢

审核/ UMDCSSA GUCSSA